查理·蒙格(Charlie Munger)作為投資界的傳奇人物,其觀點往往圍繞價值投資、理性決策和長期思維展開。雖然他曾公開批評某些資產類別,但網傳的「七種不能投資的資產」清單(終身壽險、投資性房地產、黃金、主動管理型基金、加密貨幣、債券、新車)並非他的原話,而是後人總結或演繹的版本。不過,我們可以結合蒙格的投資哲學,逐一分析這些資產為何可能被他質疑:
1. 終身壽險
·
問題:保費高、流動性差,投資回報率通常低於指數基金。蒙格認為保險應聚焦保障功能,而非投資工具。
·
替代建議:定期壽險 + 自主投資差額資金。
2. 投資性房地產
·
矛盾點:蒙格並非反對所有房地產,而是警惕高杠杆、非生產性的房產投機(如炒樓花)。
·
例外:能產生穩定現金流(如商業地產)、且基於深度分析的購買。
3. 黃金
·
邏輯:黃金不產生現金流,依賴市場情緒波動,屬於「博傻理論」資產。蒙格更傾向投資能創造生產力的企業。
·
例外:極端避險情境下的小比例配置。
4. 主動管理型基金
·
核心批評:高管理費侵蝕收益,多數基金長期跑輸指數。蒙格與巴菲特均推薦低成本的標普500指數基金。
·
數據支撐:超過90%的主動基金10年內未能戰勝市場。
5. 加密貨幣
·
蒙格態度:公開斥為「賭博工具」、「無內在價值」,反對其投機屬性與社會價值缺失。
·
立場:完全排除在投資組合外。
6. 債券
·
背景:在接近零利率的時代,長期國債收益率為負(經通脹調整後)。蒙格認為低息環境削弱債券吸引力。
·
調整建議:短期高品質債券仍可用於資產配置,但需警惕利率風險。
7. 新車
·
本質:消費行為而非投資。新車落地瞬間貶值20%,持續產生費用(保險、折舊)。
·
蒙格哲學:區分「消費」與「投資」,避免混淆。
蒙格的核心投資原則
1. 能力圈:只投資自己能理解的事物。
2. 內在價值:聚焦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。
3. 理性配置:避免不必要的複雜性、高杠杆與高摩擦成本。
4. 長期主義:拒絕短期投機,擁抱複利增長。
總結
這份清單的本質是反對「低效資產」——那些成本高昂、缺乏生產力、或依賴投機獲利的標的。蒙格的智慧在於始終追問:「這項資產的長期真實回報是什麼?我是否付出了過高的代價?」
投資者應結合自身目標與市場環境靈活運用,而非機械套用規則。例如,通脹環境下的房地產或黃金可能階段性表現良好,而債券在衰退週期中仍是避險選擇。關鍵是以理性和證據驅動決策。
巴菲特過去投資年間每年的投資績效 VS S&P500 1965年至今
如何賺錢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