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頂文章

 

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

查理·蒙格(Charlie Munger)「七種不能投資的資產」清單

 


查理·蒙格(Charlie Munger)作為投資界的傳奇人物,其觀點往往圍繞價值投資、理性決策和長期思維展開。雖然他曾公開批評某些資產類別,但網傳的「七種不能投資的資產」清單(終身壽險、投資性房地產、黃金、主動管理型基金、加密貨幣、債券、新車)並非他的原話,而是後人總結或演繹的版本。不過,我們可以結合蒙格的投資哲學,逐一分析這些資產為何可能被他質疑:


1. 終身壽險

·        問題:保費高、流動性差,投資回報率通常低於指數基金。蒙格認為保險應聚焦保障功能,而非投資工具。

·        替代建議:定期壽險 + 自主投資差額資金。


2. 投資性房地產

·        矛盾點:蒙格並非反對所有房地產,而是警惕高杠杆、非生產性的房產投機(如炒樓花)。

·        例外:能產生穩定現金流(如商業地產)、且基於深度分析的購買。


3. 黃金

·        邏輯:黃金不產生現金流,依賴市場情緒波動,屬於「博傻理論」資產。蒙格更傾向投資能創造生產力的企業。

·        例外:極端避險情境下的小比例配置。


4. 主動管理型基金

·        核心批評:高管理費侵蝕收益,多數基金長期跑輸指數。蒙格與巴菲特均推薦低成本的標普500指數基金。

·        數據支撐:超過90%的主動基金10年內未能戰勝市場。


5. 加密貨幣

·        蒙格態度:公開斥為「賭博工具」、「無內在價值」,反對其投機屬性與社會價值缺失。

·        立場:完全排除在投資組合外。


6. 債券

·        背景:在接近零利率的時代,長期國債收益率為負(經通脹調整後)。蒙格認為低息環境削弱債券吸引力。

·        調整建議:短期高品質債券仍可用於資產配置,但需警惕利率風險。


7. 新車

·        本質:消費行為而非投資。新車落地瞬間貶值20%,持續產生費用(保險、折舊)。

·        蒙格哲學:區分「消費」與「投資」,避免混淆。


蒙格的核心投資原則

1.     能力圈:只投資自己能理解的事物。

2.     內在價值:聚焦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。

3.     理性配置:避免不必要的複雜性、高杠杆與高摩擦成本。

4.     長期主義:拒絕短期投機,擁抱複利增長。


總結

這份清單的本質是反對「低效資產」——那些成本高昂、缺乏生產力、或依賴投機獲利的標的。蒙格的智慧在於始終追問:「這項資產的長期真實回報是什麼?我是否付出了過高的代價?」

投資者應結合自身目標與市場環境靈活運用,而非機械套用規則。例如,通脹環境下的房地產或黃金可能階段性表現良好,而債券在衰退週期中仍是避險選擇。關鍵是以理性和證據驅動決策。


巴菲特過去投資年間每年的投資績效 VS S&P500 1965年至今

 

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

"300萬→2381萬" 長期投資17年實測:只在上漲年提領,原來這樣最有錢!



從2008年金融海嘯一路投到2025年,四種指數基金策略全程長抱、下跌年不提領、上漲年提領20萬。

結果最驚人的是 QQQ(那斯達克100),300萬本金最後竟成長到 2381萬,同時領走300萬生活費!

即使是表現較穩健的VT(全球股市)與道瓊,也能翻倍以上。
這證明了:長期持有 + 有紀律的現金流策略,比時機操作更重要。

四種策略比較(2008–2025)

項目VT(全球股市)SPY(S&P 500)QQQ(納斯達克 100)道瓊指數
初始本金300 萬300 萬300 萬300 萬
最終資產585.1 萬818.6 萬2,381.5 萬691.5 萬
總領取次數13 次15 次15 次15 次
總領取金額260 萬300 萬300 萬300 萬
資產 + 總領取845.1 萬1,118.6 萬2,681.5 萬991.5 萬

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

一碗雞蛋粥的時光

 


一碗雞蛋粥的時光


清晨的廚房,蒸汽裊裊。我為自己煮了一碗簡單的雞蛋粥。米粒在滾水中綻放成柔軟的絮語,打散的蛋液如金色絲帶般滑入,瞬間凝結成記憶的圖騰。我撒上一點細鹽、幾滴香油,香氣撲鼻而來。這碗在今日看來近乎簡樸的早餐,卻是我味蕾上最深沉、最複雜的滋味,它是一把鑰匙,瞬間開啟了時光的門,將我拉回那個物質匱乏,卻情感豐沛的童年。

童年的那口大鐵鍋

記憶裡,家裡總是靜悄悄的,除了清晨。母親總是第一個起床,在狹小廚房中忙碌的身影,是我們家一天開始的儀式。那口黝黑厚重的大鐵鍋,承載著一家人的溫飽。水沸了,母親會小心翼翼地倒入昨夜早已洗好、泡著的米,那米或許是陳米,煮不出特別晶瑩的賣相,但在母親手中,它卻是魔法的來源。

粥快好時,母親會打入一兩個雞蛋。那時的雞蛋,是珍貴的。它們通常被存放在一個鋪著穀殼的籃子裡,是家裡那幾隻母雞兢兢業業的貢獻,也是我們重要的營養來源。蛋液入鍋的瞬間,「滋啦」一聲,金色的蛋花在白色的米粥裡迅速翻騰、綻放,像極了灰白天空裡突然出現的絢爛朝霞。母親會用長勺快速攪拌,讓每一粒米、每一口湯都沾染上雞蛋的香氣與營養。

最後,只是一點鹽巴。沒有過多的調味,沒有肉絲、沒有乾貝、沒有香菇,就是純粹的米香、蛋香,以及那一點點鹽巴勾勒出的,生活的本味。

我們幾個孩子會圍坐在那張吱呀作響的木桌旁,眼巴巴地望著廚房門口。當母親端著那口沉甸甸的鍋走來,我們的眼睛便亮了。每人一碗熱氣騰騰的雞蛋粥,就是我們對抗清晨飢餓與冬日寒氣的全部武器。我們會小心翼翼地吹著氣,然後稀哩呼嚕地吃下,碗必定是要見底的,最後甚至要用饅頭將碗壁殘留的粥汁都擦拭乾淨。那一鍋粥,溫暖了我們的胃,也凝聚了我們一家。在氤氳的蒸汽中,父母的眉頭會暫時舒展,我們會嘰嘰喳喳地說著學校的趣事,那一刻,貧窮彷彿被隔絕在屋外。

從匱乏到豐盈的迷失

時光流轉,我長大了。憑著自己的努力,我走出了那個狹小的廚房,走進了更廣闊的世界。如今的我,衣食無缺,早餐的選擇多得令人眼花繚亂。我可以輕易地買到夾著起司、火腿的豪華三明治,可以品嚐淋著楓糖漿的鬆餅,也可以坐在咖啡廳裡享用一頓精緻的早午餐。

然而,在經歷了最初對物質豐裕的興奮與追逐後,一種莫名的空虛感卻時常襲來。我發現,再精緻的食物,似乎也難以複製童年那碗雞蛋粥所帶來的,直抵靈魂的滿足感。那些豐富的調味、複雜的烹飪技巧,有時反而像一層層面紗,遮蓋了食物原本的面貌,也隔絕了我們與食物之間最直接、最真誠的對話。

我開始反思,我們在追逐「更多」、「更好」的過程中,是否遺失了什麼?童年時,我們擁有的那麼少,一件新衣服、一顆水果糖、一碗雞蛋粥,就能帶來巨大的、持續的快樂。因為得之不易,所以心懷感激,所以全神貫注地去感受那份美好。而現在,我們擁有很多,卻變得麻木。我們習慣了擁有,視一切為理所當然,快樂的閾值被不斷拉高,以至於需要更強烈、更頻繁的刺激,才能喚醒那遲鈍的感官。

那碗雞蛋粥,就像一面清澈的鏡子,照見了我在物質洪流中的迷失。我追逐著看似豐盛的一切,卻差點忘了,生命中最踏實的溫暖,其實早已在那口樸素的鐵鍋裡,被母親熬煮了出來。

粥中三味:貧窮、親情與知足

如今,當我再次為自己煮上一碗雞蛋粥,它早已不僅僅是一餐飯。我細細品嚐,在其中嚐出了三種層次分明的滋味。

第一味,是「貧窮的滋味」。這滋味並不全是苦澀,它更像是一種堅韌的底色。它教會我,生活的資源是有限的,必須珍惜每一粒米、每一分錢。它讓我早早地理解了父母的不易,學會了分擔與體諒。這種從匱乏中生長出來的生命力,如同石縫中的小草,雖然艱難,卻格外頑強。它是我人生最早的挫折教育,讓我在後來的風雨中,擁有了更強的韌性。

第二味,是「親情的滋味」。這碗粥裡,有母親清晨的睏意,有她對食材精打細算的智慧,更有她將有限的資源,最大化地轉化為家人溫飽與健康的愛。那不僅是雞蛋和米,那是母親傾注的時間、精力與無言的情感。我們一家人圍坐共食的畫面,是這碗粥最溫暖的「澆頭」。在物質匱乏的歲月裡,是濃厚的親情,填補了物質的縫隙,讓我們的精神從未感到貧瘠。

第三味,是「知足的滋味」。這是最難能可貴的一味。在吃了無數美食後,我發現最治癒、最安撫人心的,依然是這碗簡單的粥。它提醒我,生活的幸福本質,並不在於擁有的多寡,而在於內心的感知。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童年時,我們因為一無所有,所以對任何一點獲得都心懷喜樂。如今,我學習重新做回那個「顏回」,在豐裕中,保持一顆知足簡樸的心,對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。

生命的底色與前行的力量

現在,我依然會時常為自己和家人煮一碗雞蛋粥。我的孩子出生在一個從未經歷過物質短缺的時代,他最初對這碗「什麼都沒有」的粥頗為嫌棄。我會耐心地告訴他,這是爸爸小時候最期待的美味,會跟他講那口黑色的大鐵鍋,講外婆如何用一個雞蛋讓一鍋粥變得香噴噴,講我們兄妹幾個如何把碗舔得乾乾淨淨。

我希望傳遞給他的,不僅僅是粥的味道,更是這味道背後所承載的一切——關於珍惜,關於感恩,關於在簡單中發現豐盛的能力。這碗粥,是我們家的「傳家寶」,它不是一件實物,而是一個故事,一種精神,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。

每當我在生活中感到疲憊、迷茫,或被物質世界的虛榮所誘惑時,我都會坐下來,安靜地煮一碗、吃一碗雞蛋粥。在氤氳的蒸汽中,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清晨,看見母親忙碌而堅定的背影,感受到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的溫暖與踏實。

這碗粥,是我生命的底色。它提醒我從何而來,讓我不至於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迷失方向。它給我一種篤定的力量,無論未來是順境還是逆境,我知道,只要還能品嚐出一碗簡單雞蛋粥中的幸福,我的內心就永遠有一個安穩的角落,足以抵禦世間的風雨。

童年的那鍋粥,早已吃完。但那份由愛與艱辛熬煮出的滋味,卻流淌在我的血液裡,成為我一生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。

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

退休規劃計算器

退休規劃計算器

退休規劃計算器

精確計算您的退休儲蓄目標,規劃財務自由的未來

萬元
請輸入稅前年收入
萬元
萬元
按當前物價水準計算

退休規劃結果

退休前工作年數 20 年
退休生活年數 25 年
退休時所需總資金 2,500 萬元
當前儲蓄的未來價值 640 萬元
資金缺口 1,860 萬元
每年需儲蓄金額 31.2 萬元
占當前收入比例 31.2%

計算說明

本計算器基於以下財務原則:

  • 考慮了通貨膨脹對退休收入的影響
  • 使用年金現值公式計算退休所需總資金
  • 當前儲蓄按複利計算至退休時的價值
  • 資金缺口通過定期儲蓄和投資回報彌補

注:實際退休規劃應諮詢專業財務顧問,本結果僅供參考。

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

「你會為了錯過一班火車而不敢再出門嗎?」-傑西·李佛摩Jesse Livermore

 

「你會為了錯過一班火車而不敢再出門嗎?」



我做過最懊悔的事,是眼睜睜看著手中剛出場的股票,背著我一飛沖天。


當時滿腔熱血的我,按下了賣出鍵。理性告訴我:「已經賺夠了,要懂得感恩。」然而,現實卻是如此殘酷——前排是我賣出的價位,後排是行情對我的無情嘲笑。


那個下午,我真正懷疑起自己的「眼光」與「運氣」。思緒飄回那個年代最傳奇的投資者,傑西·李佛摩(Jesse Livermore)。我想,他會以更平靜的視角看待這一切。

傑西曾說:「股市上真正的勁敵,不是別人,而是你自己的心。」


—— 這裡有個小故事:

一位投資者,在大行情啟動前夕,將所有資金押注在一個突然突破預期、強勢上漲的頂部。
他看見了現象,自認判斷精準,既不想錯過,更不敢錯過。

然而僅僅幾週後,他的資金就退出了這場遊戲,最後留下的,只剩一個救護車號碼般的教訓:


——「這會是最後一次」。

傑西這樣的智者,追求的並非每次都賺到最後一分錢,而是一個「有緣」的時機:有賺就收,避開虛幻的貪念,對抗內心「再多持有一會兒」的執著。

「嘎空手」、「賣飛了」,這些話語聽起來像是「損失」,但實際上,它們只是「一筆沒有真正損失的誤解」。

你沒買在最低點,也沒賣在最高點。那些買在最低點、賣在最高點的人,終究也會有最後一天……屆時,又該如何逃離?

傑西將金融視為戰場。他曾說:

「如果你錯了,就讓市場用虧損告訴你;如果你對了,就繼續堅持下去。」

這條原則是金科玉律,也是解脫「賣飛」或「錯過」心態的利器:


  • 能創造利潤,你已堪稱贏家。

  • 結局未到最後一刻,無人知曉真正的贏家是誰。

  • 價格已揭示結果,別讓想像左右你的行動。


傑西最值得學習的,並非高超的操盤技巧,而是他對「成功與錯過」的獨到見解。

若你真的覺得錯過了,「跟進」或許是當下的行動,但切記設好停損點。沒有任何機會值得你為了一時突破,而押上全部身家——除非那是足以改變命運的例外。

因為傑西告誡過:「別讓小錯演變成大錯。」

至於錯過,就讓它錯過吧。當下一班列車駛來,你仍可踏上新的旅程:

「市場從不缺少能賺錢的股票,真正匱乏的,是能堅持走完一段旅程的心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