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頂文章

 

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

【為什麼你買機車會猶豫,賠掉50萬股票卻無感?】──揭開你對金錢「選擇性麻木」的真相




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?

朋友跟你說:「這台摩托車八萬,騎十年都沒問題」
你搖搖頭說:「有點貴欸,回去再想想」
結果回家打開對帳單,發現你不久前剛在股市裡輸掉了三十萬。
你沒什麼感覺,沒有哭、沒有罵,只是淡淡地關掉網銀,再滑個抖音壓壓驚。

這不是你不在乎錢。事實上,你很在乎。
但你可能對錢的感知方式出現了「選擇性麻木」,這種麻木正悄悄影響你的人生選擇與財務狀態。

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怪現象:
為什麼面對真實的消費,我們會斤斤計較、放大痛感;
但面對帳上的損失,我們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繼續等奇蹟出現。


🧠 1. 花錢 vs 虧錢,大腦根本用兩套系統在運作

這要從「心理帳戶效應(Mental Accounting)」說起。

這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,指的是:

人們對不同用途的錢,會開不同的心理帳戶。

例如:

  • 你會為了加油站的1元價差,繞遠路加油;

  • 卻能在買股時隨手丟進10萬「反正它會漲回來」;

  • 你會精算哪家餐廳有優惠;

  • 但卻對投資帳上虧損的15萬完全沒感覺。

在你潛意識中,「買機車」是明確花錢,是你主動做出的金錢交換行為,這筆錢「走出去了」,會直接引發痛感。

但「股票虧損」則是你帳上看到的「數字變小」,你會安慰自己:「沒賣就不算虧」,這筆錢只是浮動,不是真虧——這種想法,讓你痛得慢、痛得輕,甚至感覺不到。


💥 2. 你的理性輸給了「賭徒心理」

投資市場就像一間合法的賭場,它最厲害的設計,就是讓你輸了錢還覺得:「我可以再翻回來。」

這種「賭徒心理(Gambler’s Fallacy)」是這樣運作的:

  • 輸了 10 萬 → 不想認賠 → 再攤平加碼

  • 輸了 30 萬 → 不想讓前面白費 → 再等等

  • 輸了 50 萬 → 告訴自己「我是長期投資人」

你的大腦逐漸進入「凍結狀態」,對損失無感,只會默默等待反彈,像個坐在牌桌上不願離開的賭徒。

這時候,摩托車的 8 萬塊,就變成了最難掏出的錢。因為那筆錢是真實的、必須面對的;但投資帳上的損失,你還能幻想它會「自己回來」。


🧮 3. 錢的具象 vs 錢的抽象:實體 vs 數字的魔法

我們再來看一個心理層面的差異:

  • 買機車:錢離開你帳戶 → 換來一台實體 → 你要看到、摸到它 → 有重量、有價值、有保固

  • 買股票:錢變成一串數字 → 你在 App 裡看它綠綠紅紅 → 不碰它就沒事 → 感覺「還沒真的虧」

當金錢變得越抽象,你對它的痛覺就越遲鈍

而這,正是現代金融最可怕的特點之一:
數位化讓金錢變輕、變虛、變得容易遺忘,卻真真切切地改變了你的未來。


🔁 4. 真正的富人,不是對錢沒感覺,而是對錢「有感覺但不被牽著走」

你可能以為那些真正有錢的人,輸幾百萬也沒什麼感覺。

事實上,他們才是對每一筆錢都極其敏銳的人。只不過他們把感覺放在「資產管理」上,而不是「情緒反應」上。

  • 他們不會為了8萬摩托車猶豫太久,但會在心中快速評估使用價值與現金流壓力。

  • 他們不會因為股票跌了就崩潰,但會重新評估資產配置與風險敞口。

  • 他們知道「金錢是一種能量」,不是情緒的出口。

如果你想變成這樣的人,第一步就是:
學會感受每一筆錢,無論是實體還是數字。


✍️ 結語:把股市當商店,你就會精明起來

如果你把股市裡的每一次交易,都當作是「用現金買一個無形商品」,你會發現:

  • 你就不會為了「它跌了還沒賣」而自我麻痺;

  • 你也不會把帳上的 -50% 當成無關緊要;

  • 你會重新找回對錢的感覺,像在超市挑東西一樣謹慎。

一台摩托車你會考慮很久,那為什麼一張股票你卻能亂買?


📌 下次你在股市虧損時,不妨問自己一句話:

如果這是一張你朋友賣你、不能退貨的「8 萬摩托車」,
你還會買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