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頂文章

 

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

債券是一筆爛生意:你用100元買來的是慢性風險



許多人誤以為債券是「安全」、「穩定」、「風險低」的投資工具。事實上,這種觀念在過去的低通膨時代或許站得住腳,但在今天這個充滿貨幣寬鬆、地緣政治動盪與通膨蠢蠢欲動的年代,債券早已不再是穩健投資的代名詞,而是一筆不折不扣的爛生意


一、用100元去換每年5元:看起來合理,其實荒謬

假設你花 100 元買下一張「殖利率 5%」的債券。每年你會領到 5 元的利息,看似還不錯。但請靜下心來想一想:

  • 你把 100 元借出去

  • 每年只拿回 5 元

  • 這個遊戲可能要玩 10年、20年、甚至30年

你得到的「報酬」,不僅微薄,還被時間拉長成一場緩慢的綁架。這筆錢期間完全被鎖死,你沒辦法動用、沒辦法翻倍、沒辦法應對突發事件,卻還得承擔以下這些極度真實卻被忽略的風險


二、債券的三大致命傷

1. 通膨侵蝕報酬:實質報酬率可能是負的

當 CPI 每年上升 2%、3% 甚至更高時,你的「5%年息」實際上可能只剩下 1%、甚至負報酬。這代表:

你花 100 元換到 10 年後的 100 元,但這張 100 元鈔票的購買力可能只剩 80 元。

而你只能「靜靜看著它貶值」,完全無能為力。


2. 利率風險:一升息就慘賠

你買入債券時若是市場利率是 2%,那5%殖利率看起來很誘人。但若市場利率上升到 6%、7% 呢?新發行的債券就會更有吸引力,而你手上這張「過時的債券」就會暴跌。

債券價格與利率成反比,這叫做利率風險。而這在近年升息循環中,許多債券投資人已經深刻體驗——本金損失遠比股市還慘烈,卻無力反彈


3. 流動性風險:想賣也沒人接手

很多人以為債券可以「隨時賣出」,其實這只對國債或大機構債有效。如果你買的是公司債、高收益債、小型券商的次順位債,想賣時可能根本沒人願意買——

或是要「砍價求售」,才能找到買家,這就跟房地產賣壓一樣慘。


三、長期綁約的系統風險

債券不像股票可以快速調整部位,它是一種「時間長、變動慢、套牢深」的投資工具。這意味著你會持續暴露在下列系統性風險當中:

  • 戰爭與地緣風險:主權債、公司債都可能在突發事件中違約(如俄羅斯國債、阿根廷、斯里蘭卡等)

  • 貨幣貶值風險:如果你買的是外幣債,匯率一跌,你的本金就蒸發

  • 政策改變風險:政府可能隨時變更稅制、利率政策,影響你債券的評價與報酬

而這些風險,你必須承受長達10年、20年甚至30年


四、債券的報酬完全不值得你承擔這些風險

回到我們的例子:

你用 100 元買一張債券
每年領 5 元
30 年後總共領 150 元

聽起來好像多了 50 元
但實際上:

  • 如果你拿這筆錢投入指數型 ETF(如 VTI、QQQ),30 年複利平均年報酬率 8%~10%

  • 100 元變成 1,000 元不是夢

你錯失的機會成本,遠比那乏味的利息來得痛。


五、債券的迷思是行銷出來的

你有沒有發現,推銷債券的,多是銀行、保險、券商?

因為這些債務工具:

  • 能鎖住你的資金

  • 讓他們穩穩賺取發行與交易費用

  • 還能當作資產端來包裝保單、基金

你買債券以為是穩定現金流
其實是幫金融機構輸送穩定的收入來源


六、結語:債券不再是「保守選擇」,而是「懶惰選擇」

在這個金融環境劇烈變動、機會頻出的年代,把錢綁死在低收益的債券上,是一種懶惰的資產配置行為

不是你不能買債券,而是你應該清楚知道:

這不是一筆划算的生意,而是一場慢性通膨下的財富縮水。

與其為了年息 5% 而甘於鎖資十年,不如學習善用槓桿、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,讓你的資金活起來、跑起來、長大起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