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頂文章

 

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

(文長,請三思是否適合全職交易)



(文長,請三思是否適合全職交易)

十年前,我還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分析師,每天處理大量市場數據,卻只能在辦公室裡看著別人賺錢。現在,我可以在世界各地自由移動,用筆電完成交易。但這條路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「財務自由」,而是一場長達數年的試煉——凌晨三點醒來檢查倉位、承受極端市場波動、無數次調整交易策略,這才是真正的日常。

📉 第一年:現實比想像更殘酷

2017年,我辭去工作,帶著積蓄租下一間台北小公寓,專心研究市場。剛開始,我做的是股指期貨套利,數據分析看起來完美,但市場根本不按劇本走。前半年,我的策略在高波動環境下完全失效,資金縮水 40%。為了省錢,我連網飛訂閱都取消,每天花 16 小時改算法,卻仍然找不到穩定獲利的方法。市場不會因為你努力就給你獎勵,它只在乎你有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。

⚡ 轉折點:交易的機會藏在市場異常中

2018 年,當美股經歷一次劇烈調整時,我注意到 VIX 期貨與大型科技股的波動關係出現異常。這讓我開始深入研究波動率期限結構,並設計了一套專門應對市場恐慌的策略。同年 10 月,美股遭遇一波劇烈拋售,這套策略第一次幫我穩定獲利。

但市場並不會讓人輕鬆太久。2019 年初,歐洲市場一次意外的央行聲明引發極端波動,我三個月的獲利在 48 小時內蒸發了一半。這讓我真正理解,市場不只是數據和策略,風險控制才是生存的關鍵。

🔄 交易的本質:適應市場,永遠不斷進化

2019年,我搬到東京短住,開始專注於亞洲市場間的套利機會。每天處理數 TB 的市場數據,尋找錯誤定價與短暫的價格偏離。同年 8 月,貿易戰引發的市場恐慌讓我的套利系統獲得穩定收益,但這次我學到,流動性風險比策略失效更可怕——因為市場流動性枯竭,我的部分倉位無法成交,導致潛在獲利縮水 30%。

這次教訓讓我重新設計交易執行模型,確保未來不再發生類似問題。

🔥 交易是一條孤獨的路,你真的準備好了嗎?

這幾年,我見過太多人幻想著「交易自由」,但當市場崩跌時,他們承受不了壓力,最後賠光離場。這不是一條適合所有人的路,你必須有耐心、抗壓性、願意持續學習,還要能承受連續數月甚至數年的虧損。

✅ 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,才是最大的成功

現在,我不再是純粹的交易員,而是一個「時空遊俠」。有時候思想在京都的書店裡閒逛,下午在機場候機室分析市場,晚上在溫哥華的咖啡廳完成交易。交易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是生活的全部。

如果你還想踏上這條路,請先問問自己:你真的願意承受這一切嗎?如果不能,或許 ETF 會是更好的選擇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