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話解釋 以下 RSI策略 指標週期:14 K線週期:3m 觸發類型:向下穿過 30
情境比喻:
假設你玩一個「價格溫度計」遊戲:
RSI 30 像是一條「冷到發抖」的警戒線,代表市場跌到「可能冷過頭」了。
向下穿過30 就像溫度計的指針突然從「普通冷」(例如31度)跌破到「超冷區」(例如10度)。
這時候,你可能會想:「冷過頭了,是不是該回暖了?」所以策略會提示你 準備買入(賭反彈)。
參數細節拆解:
指標週期:14
計算溫度(RSI)時,看過去14根K線的數據(例如每根K線3分鐘,就是看最近42分鐘的價格變化)。
就像用「最近14次天氣預報」來判斷現在冷不冷。
K線週期:3分鐘
每3分鐘更新一次價格數據,像每3分鐘測量一次溫度。
觸發類型:向下穿過30
當「溫度計」從高於30突然掉到30以下(例如從31→10),代表市場情緒「瞬間冷到極點」,策略會提示你 準備行動。
實際操作舉例:
過去42分鐘(14根x3分鐘),價格一直跌,RSI從50一路降到25。
當RSI 從31跌到10(向下穿過30),系統會發訊號,告訴你:
→ 「現在跌到超賣了!可能有反彈機會,快考慮買入!」
注意風險!白話補充:
這不是100%準:就像天氣預報說「明天回暖」,結果可能繼續下雪。
常見陷阱:如果市場崩盤,RSI可能卡在30以下很久(例如跌到10),你買入就套牢。
搭配使用:聰明人會同時看「有沒有止跌跡象」(例如成交量暴增、價格不再破新低),再決定進場。
一句話總結:
「當市場在3分鐘圖上冷到發抖(RSI跌破30),賭它會回暖買入,但記得穿暖一點(設停損)!」
用 14根K線 計算RSI其實是「約定俗成」的設定,背後沒有絕對科學依據,但可以從 實戰經驗 和 歷史習慣 來白話解釋:
1. 「為什麼是14?」—— 創始人的習慣
RSI指標的發明者 威爾斯·威爾德(J. Welles Wilder) 在1978年的書中建議用 14天 週期。
他認為 14天 能平衡「反應速度」和「過濾雜訊」:
太短(例如7天):指標過度敏感,容易頻繁誤判。
太長(例如30天):指標反應太慢,錯失進場時機。
14天後來被沿用,成為「默認值」,就像漢堡通常配薯條一樣,沒有絕對對錯,只是習慣。
2. 「用14根3分鐘K線」代表什麼?
當你用 3分鐘K線 + 14根,等於計算 最近42分鐘(14×3分鐘) 的價格強弱。
這適合 短線交易:在不到1小時內,捕捉價格波動的「超賣點」(例如跌破30)。
重點不是數字本身,而是「週期長短」對策略的影響:
用 更少根數(例如7根) → RSI更敏感,容易頻繁觸發訊號(但雜訊多)。
用 更多根數(例如21根) → RSI更平緩,訊號更可靠(但可能延遲)。
3. 實戰舉例:不同週期對訊號的影響
假設比特幣價格突然暴跌:
用14根3分鐘K線:
可能快速跌破30,發出「超賣」訊號,適合短線抄底。
用28根3分鐘K線:
RSI計算時間拉長到84分鐘,指標跌得較慢,可能延遲觸發訊號。
→ 你希望 敏感一點還是保守一點?取決於你的交易風格!
4. 為什麼不改參數?14的優缺點
優點:
市場普遍使用14,容易找到歷史回測資料。
在多數震盪行情中,能平衡「及時性」和「穩定性」。
缺點:
在單邊暴漲/暴跌行情(如閃崩),RSI可能卡在超賣區鈍化(例如一直低於30),用14根會頻繁發出錯誤訊號。
短週期(如3分鐘)搭配14根,可能過度反應短期波動。
結論:用14只是起點,關鍵在「調整」
如果你做超短線(例如3分鐘K線):可試試縮短週期(例如7根),讓RSI更快反應。
如果你怕假訊號:拉長週期(例如21根)或搭配其他指標(例如看成交量)。
記住:沒有「完美參數」,只有「適合你策略」的參數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